張明貴導演,Truong Minh Quý。

1990年出生於越南中部高地邦美蜀市的他,近年來在國際影展及錄像藝術界相當活躍。在他的電影中,童年往事和家鄉地景是最常見的素材,也是他的作品中龐大的兩個母題—個人與家的記憶。他的影像實驗性地結合抽象觀念和紀實檔案,將兩者揉合出混合的風格,極富特色。

張明貴導演也可說是自學電影相當成功的案例,早在高中時,就對於電影藝術的有所啟蒙,經常往返DVD出租店大量觀影,在這樣的自我品味養成經驗中,他自認為受其影響極深的是布列松(Robert Bresson)和塔可夫斯基(Andrei Tarkovsky)。然而當他真正進入胡志明市電影戲劇大學受了兩年的導演訓練後,選擇離開學院,成為一位獨立創作者。 他的作品一向關注人與家庭的定義和個人如何在家屋中受到影響,並藉此反映出國族、戰爭、時代和國家環境。然而他極少強硬且直接的提出這些問題,反而時常透過假想的未來時空,將過去到現在,以至於現在至未來的距離,相隔出更遙遠且更宏觀的視界。在被距離與時空拋離常軌之際,觀察並且更向內探究何為民族與家。

單元片單介紹 :

《鏡像之城》、《鏡像之城:虛構家庭詩篇》

2045年,張明貴因為一場大洪水離開了越南,反而思念起自己的童年,展開一場記憶重溯的演出。《鏡像之城》為短片版本、《鏡像之城:虛構家庭詩篇》則是長片版本,皆從張明貴導演個人的童年經歷出發,也是他首次返鄉拍攝的作品。本片中張明貴導演的家人也扮演著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,既是重演導演記憶中的家庭溫情,也再次重構了父母之間的愛。

《樹房子》: 若是家中有人逝世,我們會在他的棺木旁陪伴他,直到不再感到想念,才能離開他的身邊。末日後,2045年,張明貴在火星上重複觀看末日前記錄下越南少數民族的影像,思考著國家的歷史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處境衝擊,並觀察在不同形式的家屋中,各種表達紀念與懷念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