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/1 播映片單/影片介紹
「起來吧 自己」 其選片是以導演由自身出發,從自己的視角講述跟自己有關的事情,並且在這過程中都將面對著自己痛苦與迷惘,並在拍片的過程中克服自己所面臨的問題,而身邊陪伴有願意幫助你的家人和朋友會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,有時候拍片過程中的體悟,會比產出的結果更為可貴,本主題將會看到導演內心深處的想法。
本次邀請的片單包含了《距離》《我的家庭功課》《有一天都要說再見》《尬阿嬤的小聲話》《血日記》《媽媽》等精彩的紀錄片作品,其中有自我書寫、溫暖親情、對親人的懷念…,記錄的同時可能也是成長與認識自己的過程,看了片子就像認識了一位新朋友,其中也有幾位導演會線上參與映後座談,期待與大家線上碰面!

《距離》黃俊凱 2021|26min
導演介紹:1997年生,一個闖入藝術大學的平凡人
影片簡介:透過觀察一對新人準備婚禮的過程,回看自己並且檢討自己,讓自己擺脫自我內心的困境。

《我的家庭功課》金建宇 2021|26min
導演介紹: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,在拍攝紀錄片的路上摸索前進。
影片簡介:面對身份的轉變,年輕世代在建立家庭所面對的挑戰與轉變究竟為何,又是如何的心境呢?作為一個新手爸爸,拿起攝影機紀錄關於建立家庭的五味雜陳。

《有一天都要說再見》李珮毓 2015|70min
導演介紹: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畢業,現為獨立影像工作者。
過去總是看著聽著別人的故事,在學習拍攝紀錄片的過程,拿起攝影機訴說自己的故事,這像是回到創作的原點,慢慢的看清楚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連結,雖然緩慢但也逐漸堅定。
紀錄片作品「有一天都要說再見」
入圍2016 台灣國際紀錄⽚影展 台灣競賽單元
2016 台灣國際⼥性影展 台灣競賽單元
影片簡介:2014年某天清晨的夢境,我坐在汽車的後座,突然坐在副駕駛座的人回頭跟我說:為什麼你沒有在拍片。
那是已經過世的二姐。
2005年二姐過世後,我開始持續寫日記、拍照,有了攝影機之後,開始拍攝家人的生活,那是一種對於死亡和失去的恐懼,要在一切都消失之前留下紀錄。
2015年,二姐過世十年了,那個夢境彷彿在告訴我,真正的去面對這件事情吧。時間並沒有因為死亡而停下來,而那些在家人之間,總是不經意迴避的悲傷,卻久久不退。
生活裡持續交替著新生和死亡,我們其實都在準備著說再見的那一天。

《尬阿嬤說的小聲話》蔡明珊 2006|50min
導演介紹:1978年台北出生,現居宜蘭。第五屆南藝音像紀錄所入學生,六年後畢業。最近的作品是2010年有關安寧病房的紀錄片『在那之前我愛你』。待過電影公司、在醫院工作過,教過國中生表演藝術,現在從事古蹟歷史建築研究的工作。
影片簡介:研究所還沒畢業的我,還在當兵的他,有一個小孩要出生了,所有好的念頭、不好的念頭都在腦中劇場跑了一輪,我們最後決定要好好當個父母,原本以為生下小孩是最難的事,其實更難的事是和另一半相處,其實更難的事是成為一個大人。這些心事,只能偷偷跟阿嬤講了~

《血日記》江映青 2009|48min
導演介紹:政治大學民族系、南藝大音像紀錄所畢業。現為上班族。只需要體育頻道、電影台和料理節目的電視兒童。身體裡面50%是搖滾樂,35%是咖啡因,15%是酒精。仍在努力張開所有毛孔接收一切有趣的事物。
影片簡介:
我的一個月有時候是三十天、二十八天、十七天,或是四十五天。我的一年有時候是十二個月,有時候是十四個月。每個月我們帶著煩躁迎來痛楚、送走那些名字各異的碎片殘骸,並且使用一種只有我們才懂的、隱晦的語言交換溝通。我知道,那些痕跡與殘骸,都曾經是我。

媽媽》藍珮云Kagaw Oming 2021|15min
導演介紹:Kagaw Oming是泰雅族的名字,中文名是藍珮云。最近喜歡獨處,練習和自己說話,再平靜地和人分享自己所愛、所見。
影片簡介:媽媽的記憶、媽媽的身分、媽媽的日常生活,在照片裡流動著,而我在背後默默地凝視。